2008年7大投資趨勢
本篇文章摘自:商周特刊優勢系列 基金特刊
作者:傅瑋瓊

2007年,全球股市多頭的一年,也是股災偏多的一年。
2月27日,上海股市單日重挫8.84%,逾900支股票跌停。 接著,從香港、東京到紐約,跌勢一發不可收拾,大跌的連鎖效應如骨牌般推倒全球股市。
但是很快的,榮景再度恢復,美國道瓊指數創下歷史新高,上海、香港的證券市場牛氣沖天,全球投資人度過了個開心又火熱的夏天。
但8月9日這一天,受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衝擊,美國華爾街股市一天暴跌387點,歐洲央行緊急挹注千億歐元紓困。8月10日早上,緊接著開盤的亞洲、歐洲一面倒的重挫收黑,開啟全球8月股災的序幕。
市場沉寂一段時間後,道瓊指數在第4季初再度站回高點,港股受到中國政策開放資金直通車的影響,一路看回不回,震盪走高。全球資金行情在股災的雜音聲裡膽戰前行。
一個空頭,一個多頭,股災與泡沫,高物價與高股價,在2007年成了交替的兩條線,牽動投資人的心跳指數,忽高忽低,左突右竄。
但是即將開啟的2008年,全球市場還會是這樣嗎?
2008年,全球資本市場和經濟板塊的面貌,將大幅改觀!2007年下半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全球信貸危機、國際原油價格直逼100美元關卡,導致全球金融環境大幅動盪,過去由美國、日本及西歐國家拉動的全球經濟成長趨勢的經濟引擎,也隨之轉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將成為2008年全球經濟動能的「發電機」。

1.美國退位,換上東方快車引擎推動全球經濟成長
東方紅的影響力已遍染全球金融市場。
8月29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一篇標題為〈中國股市市值超日本〉的報導引起廣大投資人的關注。當天,中國大陸滬、深兩地和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總市值突破4.72兆美元,一舉超越日本市場的4.7兆美元(約合新台幣150兆元),成為亞洲股票市值最大的市場(編按:台股市值約新台幣23兆元)。
儘管中國人民銀行一再升息,仍然澆不熄外商投資及外貿出口的熱情,在投資、消費和淨出口等3大需求的推動下,中國巨龍宛若搭乘東方快速列車,2007年第3季持續創下11.5%的高經濟增長數字。
10月15日,上證綜合指數一舉衝過6000點關卡。
中國,正以巨龍的姿態高踞世界經濟的頂峰,傲視全球。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順勢上調中國2007、2008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預估數據,連續2年達2位數高成長。
10月29日,根據彭博(Bloomberg)報導,中國首度超過獨霸已久的美國,躋身全球10大市值的企業家數高達5家(中國石油、中國移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石化、中國人壽),10大市值榜單上的美國企業僅剩穩占第1寶座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奇異(GE)和微軟(Microsoft)。
10月30日,全球知名的專業審計與諮詢服務公司——安永(Ernst & Young)發布〈中國首次公開募股最新動態〉報告指出,2007年第3季,中國大陸企業IPO(首次公開發行案)總計77件,共計籌得資金14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4,648億元),IPO數量和籌資總額均居全球之冠。
為了消化熱錢,中國擴大QDII(合格境內投資機構)的投資額,減少資金流出的限制,1個月內,中國強力吸金近人民幣3,000億元(約合新台幣1兆3,000億元)。
中國金融市場不斷上演「大牛市」的激情行情,創下歷史空前紀錄,自2005年以來,上證綜合指數從1,000點向上推移到逾6,000點的高峰,近5倍的飛速漲幅,只花了2年時間。熱錢如潮,這股中國熱,2008年仍將延燒。
世界銀行於9月中旬公布的「中國經濟季報」中,將2007年中國GDP成長率預測值,從先前的10.4%調高為11.3%。世銀認為,中國成為全球需求和供給來源的影響力日益增大,預估2007年中國經濟成長,對全球GDP成長的貢獻度可能達到16%,超過美國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世銀認為,儘管2007年~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溫和放緩,但預計2008年中國GDP成長率仍將達10.8%。
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不約而同下修2007年美國的GDP成長率成為僅僅1.9%,美國與中國經濟成長動能差距拉大到5、6倍之多,反映美國經濟引擎動能已大幅褪色,兩大經濟體此消彼長的態勢,不可同日而語。

2.人口財推升經濟動力,新興亞洲主導全球投資動向
中國股市急遽的飆升狂漲,表面上是人民幣升值、股權分散,以及經濟高速成長等利多因子共振、融合的結果,但實質上,中國大陸挾著全球第一大人口國的名號,坐擁13億人口需求優勢,推升中國經濟,2007年上半年,中國GDP成長率達到11.5%,創下自1994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除了中國,其餘主要動力將來自於新興國家,尤其是印度與俄羅斯。
近11億人做後盾的印度,2006年經濟增長率達到9.4%,也是過去18年來最高紀錄,預估2007年GDP成長率將達8.9%。占盡天然資源之利的俄羅斯,2007年也將展現7.0%的高度經濟增長實力。
擁有全球近4成人口比例的中、印、俄3國,過去1年經濟強勁的表現,就占了全球經濟成長率的一半,引領新興市場國家昂首闊步向前。
過去,「龐大人口」代表落後貧窮;現在,「人口」成為締造高度經濟實力最大的優勢。過去20年,世界人口從50億擴增為65億人,增加了30%,同時間,人類的財富也增加約1/3。 世界銀行在2007年公布的經濟預測中即明確指出,未來25年全球經濟將呈倍數成長,未來人口趨勢將成為主宰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財,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最大的推升力道。 世界銀行報告中說,2030年世界人口將達80億人,而97%的增長來自開發中國家,預期勞動人口從30多億人增長至41億人,高於人口增加速度,預估2006~2030年的全球經濟成長會遠快於1980~2005年,而且是由開發中國家所推動;如果不考慮市場匯率和價格變動因素,世界銀行預估全球經濟產出將從2005年的35兆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2兆美元,平均年成長率3%,其中高收入國家成長僅2.5%,開發中國家的成長則達4.2%。
同期間,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平均收入從4,800美元大幅增加為11,000美元,年平均成長率由2.1%增加為3.1%。換言之,儘管人口持續增加,但人民收入增加,而貧窮相對減少,世銀預估,每日生活低於1美元的極貧窮人口,將因而減少50%。
由於全球開發中國家的人口占全球總人口比例約近8成,因此,新興市場的影響力絕對占有舉足輕重地位。
以人口逾30億人、占全球人口半數的亞洲新興市場為例,中國和印度經濟總量,約占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總量的55%,近5年來,新興亞洲GDP均維持8%左右的水準,成為全球經濟表現最亮眼的區域,相對最具投資機會。

3.消費力、基礎建設,開發中國家2大內需成長動力指標
龐大人口帶動內需消費能力高漲,是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的推升動能之一。
滙豐中華投信根據美國、日本、韓國的歷史發展經驗指出,當50%都市化人口的國民所得,跨越3,000美元門檻時,消費模式就會改變,同時出現躍進式的成長。根據CEIC(人口調查及經濟情報中心)以及野村證券的研究統計,2005年,中國都市化人口國民所得超過3,000美元的比率只有10%,預計2015年時會達到50%。
隨著中國大陸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平均所得提高、都市化人口增加,食衣住行娛樂等需求也跟著成長,中國內需消費進入另一階段的高速成長期。
根據麥格理證券的研究資料顯示,2000~2004年間,中國零售銷售成長平均值為9.5%,而2004年以後出現大躍進,民間消費力道越來越強;而根據萬事達卡(Master Card)統計,中國62%的富裕消費者年齡位於25~34歲之間,消費潛力十分強大,其中30~34歲的富裕族群是中國最大的消費部隊,占消費人口的35.5%。
中國商務部對600種商品市場供需分析調查結果顯示,供需平衡的商品占全部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的12%提高到2006年的28.7%,市場供需平衡,代表價格平抑及商品普及的可能性增加,保德信投信指出,這將使手機、電腦、汽車、家具、電視等家用電器商品,在新興市場內需消費力量崛起下,找到了第二春。 而新興市場股市中,也以內需股的影響比重最大。根據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尼、波蘭、捷克、土耳其、墨西哥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內需類股比重都超過7成。
以印度為例,印度是典型以內需發動經濟成長的國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只要印度持續推動經濟改革,2011年以前,印度的經濟成長率將超過10%。而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印度目前每人國民所得僅720美元,雖然遠不及中國人均所得的一半,但總體消費金額卻達到3,700億美元,只比中國少25%。麥肯錫報告更預測,20年後,印度將成為全球第5大消費市場,規模將高達1.5兆美元。
基礎建設計畫的大力推動,則是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動能之二。
為了要和經濟同步升級,新興市場國家的基礎建設才正邁入高峰期。基礎建設計畫包括:電力發電、電話纜線、舖設公路、鐵道、水力、公共衛生下水道等建設,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全球預計投入在基礎建設項目的投資金額高達近6,000億美元。
以全球最大的水壩工程──中國三峽大壩的建造成本,經通膨調整後約230億美元,但美林證券新興市場分析師預估,在三峽大壩竣工後3年內,將花費4,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2兆9,000億元)成本建造水電基礎設施。屆時全球新興市場的基礎建設工程預算將達1兆2,500美元。
此外,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貨運列車相關設備市場,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打算大舉擴張鐵路建設,在未來3年時間斥資1,9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兆元),修建1萬公里長的鐵路、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鐵路,以及擴建青藏鐵路、擴大貨運線路的運能,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為跟上經濟高度成長的腳步,印度政府去年通過投資基本建設的新政策,計畫在今後5年內投資3,200餘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0兆元),做為建設能源與道路等基礎建設所需。但外界認為,印度的第11個5年計畫過度保守,印度還需要投入1兆美元加強基礎建設。
在內需消費大幅增加和基礎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下,原本屬於「舊經濟」時代的全球鋼鐵、紡織、水泥、造紙、塑化、食品等傳統產業,將鹹魚翻生。

4.原物料大時代來臨,中國要的都漲!
人口及經濟成長,造成亞洲食物消費需求快速成長。豐中華投信研究指出,隨著飲食要求質與量的提高,亞洲需要越來越多的農產品,例如,2005年黃豆消費成長近6成、小麥和牛奶也增加33%。
瑞士銀行(UBS)的研究指出,過去5年中國食品價格平均漲幅,要高於之前的5年,因為許多農業用地變更用途,成了工廠用地和住宅用地。加上收入擴增,新興市場大量興起中產階級,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消費更多的肉類、奶類、乳酪和油脂,飲食結構改變、糧食消費量增加,亦加深糧食短缺問題。
此外,導致食品價格上漲另一主要原因,是市場對乙醇和生質柴油的需求大增所致,玉米、棕櫚油、砂糖和其他穀物都是生產乙醇和生質柴油的原料。由於石油價格一路上衝,眼見100美元一桶的原油行情即將到來,做為替代能源的乙醇和生質柴油的需求殷切,拉高這些商品的價格,間接推升牛肉、豬肉到雞蛋等價格。
不只是食物,凡是新興市場大量需求的原物料和農產品,例如穀物、玉米、黃豆、牲口、鐵、鎳、銅等金屬或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幾乎所有商品價格漲幅都以翻倍計算,造就新一波的原物料大行情時代。
像是中國需求占全球產量20%的鐵礦,鐵礦石從2005年至2007年分別上漲71.5%、19%和9.5%,由於2007年全球鐵礦需求成長11%,但同期,中國的鐵礦需求成長則高達22%,在基礎建設需求殷切下,美林證券和花旗集團都預估2008年鐵礦將再上揚30%。 原物料價格大漲,帶動民生物價勁揚,中國2007年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甚至衝上6.5%,創下128個月新高,全年CPI預估成長4.3%,超出年初預估的調控目標。居高不下的物價,使得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通膨隱憂,幾乎是目前亞洲各國共同的課題。
此外,原物料需求的大增,擁有原物料等資源的國家因而雨露均霑,擁有資源、創造再生資源,成為促進經濟繁榮的金鑰匙,全球掀起資源熱潮,也引發經濟強權間的一場資源掠奪大戰。
中國9月底簽署一份投資協議,提供剛果民主共和國(編按:首都為金沙薩,故簡稱剛果(金),以與剛果共和國做區分)50億美元的貸款,進行基礎建設,換取剛果(金)的自然資源,剛果(金)是世界第一的產「鈷」國,中國進行能源和原材料外交的手段,不難看出其對資源需求孔急。
不只是剛果(金),近年來中國也投入數10億美元在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等非洲國家的能源、採礦和基礎設施,亦積極和中東一些產油國,如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亞發展關係,為了站穩「資源地盤」,中國四面出擊,和歐美日等大國爭奪原油、天然氣及各類礦產,進而帶動全球資源及相關礦業類股飆漲。
預期在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需求仍大下,資源類產業長線仍持續看好。

5.20億老年人口商機,看好財富管理、醫療、休閒業
人口老化問題,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且影響深遠、全面性而長期的問題。而造成人口老化的原因有二,一是死亡率降低、二是生育率下滑。
根據聯合國10月底公布的第4份〈全球環境展望〉報告指出,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指60歲或以上者)有6億人,比1950年增加2倍,預測到2050年,將有20億的老年人存活,50年增幅2倍。 以全球人口結構來看,老年人口以每年2.6%速率增加,遠比整體人口每年1.1%的增長率高。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全球人口比率將達22%。
同時,老年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在老化。老年人口增加最快的族群是80歲或以上的老人,每年增長幅度3.9%,目前超過80歲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8,聯合國預估到2050年,將提高到2/10。
未來,全球人口將呈「雙重老化」的趨勢,以中國來看,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曾指出,因為極端的獨生子女政策而造成人口急速老化,正是中國當下最大的劣勢。而隨著老年人數的增加,對健康需求,以及長期照護服務的需求也將增加,未來醫療、保健、養生、抗老美容等健康相關產業將長期看漲。
目前已開發國家幾乎都邁入高齡化社會,銀髮族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率會越來越高,加上擁有一定財富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退休,對於休閒旅遊、奢華精品等需求也會擴大,而活得越老,退休要準備的錢也相對提高,亦增強對金融業理財投資服務的財富管理需求。

6.美國經濟復甦無望,市場資金流入非美元資產
11月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任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甫一上任就看貶美元,聲稱美元偏高,呼應IMF在10月發布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美元在中期之內可能進一步貶值。
不僅IMF,美國投資之神巴菲特(Buffett)對美元也持負面看法,10月底也在公開場合預料美元將繼續貶值。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更主張拋售美元,轉進後市看好的日圓、瑞士法朗和人民幣。
成長遲緩的美國經濟因持續惡化的就業狀況,加上次級房貸風暴影響,房地產市場疲軟不振,信貸環境不斷緊縮,而美元貶值,更助漲節節攀升的高油價一飛沖天,對已陷入衰退的陰霾的美國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亞洲開發銀行和IMF同步看淡20007、2008年美國經濟前景。亞銀下修2007、2008年美國GDP成長率預估值為1.9%及2.6%;IMF更在10月17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把美國2007、2008年經濟成長預估值均下調至1.9%,創下2002年以來的新低。
美國聯準會(Fed)2007年9、10月連續2個月調降聯邦利率的降息動作,加深美元弱勢格局,截至11月12日,歐元兌美元創歷史新高,匯價升至1.4685;英鎊兌美元創26年來高點,達2.0906;美元對人民幣則一路走低。
彭博資訊社在10月1日到5日,針對全球各大投資研究機構的分析師進行國際主要貨幣匯率預測調查顯示,取中間預估值,預計2007年年底止,歐元兌美元匯價為1.42,美元兌日圓匯價為113.5;而2008年第1季匯率走勢平穩,歐元兌美元匯價為1.41、美元兌日圓則在113水準。
美元自2001年以來,經歷3次明顯的下跌,累計跌逾3成。美元貶勢亦帶動原油和黃金等貴金屬價格走高,使得市場資金流向非美元資產等,儘管短線而言,美元大幅貶值後可能出現技術性反彈,惟整體來看,2008年美元疲弱的趨勢仍未改觀,相對人民幣等新興市場貨幣仍具有升值的潛力,新興市場有利吸引資金流入。

7.生技業明日之星,從保健到替代能源,商機逾兆美元
人類基因圖譜出爐之後,生物科技產業即被視為21世紀的新興明星產業。
由於生物科技的應用範圍極廣,不論是人類疾病醫療預防,例如因人口老化對抗老、抗癌等健康需求更深切,或是在環境保護、對抗全球暖化的替代能源的努力,抑或增加糧食栽種等等,從藥品、保健食品、生質柴油、農作物改良等領域,都是生技業發展的一環。 生物科技是高度資金密集的產業,各國積極投入鉅資研發這項產業。以印度為例,根據印度工商總會(FICCI)一項研究,印度想要在2010年之前達成所謂「全民健康(Health for All)」計畫醫療照護目標,需投入2,03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兆5,000億元)的鉅資。
根據估計,全球生物科技市場的規模大約1兆美元,每年大約以10~12%成長。知名的顧問公司安永(Ernst & Young)發布全球生物科技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生技業收入是735億美元,比前1年增加14%,但光是研發費用就高達278億美元;而2006年全球生技公司募資高達279億美元,創投業投入的資金也創紀錄達54億美元。因此,未來醫療、保健、養生、抗老美容等健康相關產業將長期看漲。
過去生技業多著重在罕見疾病藥、抗癌藥、養生保健等生物醫藥業的研發生產,在人口擴增及人口老化的趨勢下,生物醫藥產業逐漸受到重視。
據學者研究指出,生質替代能源的發展可減少污染,並做為解決能源危機的方案之一,受到全球油價節節高漲,以及天然資源減少、環保意識抬頭的影響,生物科技業轉向替代能源和生物燃料等研究發展的態勢也一觸即發。
例如巴西計畫在今後10年內投資100億巴西幣(約57億美元)用於生物技術研究,其中包括可更新能源、農業和雨林藥物研究。
而歐美兩大市場在生質能源運用政策和目標上,美國預計在2012年將達到5%,歐盟在2010年將達5.75%,2020年則高達10%。而開發中國家方面,由於農作物相對量大而價廉,因此中國大陸設定2010年的生質能源使用比率達15%,印度、泰國甚至在2007年就以達到10%為目標,在在顯示未來生物技術運用在生質能源上投入資金、效率和成就會更可觀。 2006年創投基金投入生物燃料的資金,就比2005年大增7.5倍。展望未來,生技產業類股在投資市場中堅守明日之星的地位,不容置疑。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預期將延燒至2008年、甚至2009年,但是,根據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整體新興市場2007年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達47.5%,美國則為15.5%,美國景氣的降溫或將對全球經濟形成衝擊,但中國、印度、巴西及俄羅斯等掌握龐大人口、天然資源優勢的「金磚」國家,因為民間消費的增溫及基礎建設的殷切需求,猶如掌握經濟繁榮的金鑰匙,成為2008年投資市場決勝的財富指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r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