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勝券在握》的前言,由我所景仰的大師彼得.林區執筆的文章。文中當然提到一般投資人如何應用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但我想提醒大家,留意對巴菲特個人特質的描述。首先,巴菲特是非常知足的。他愛他所做的一切,喜歡與人相處,喜愛大量閱讀。週末了,要好好休息,如果能夠知足,愛自己所做的一切,就已經十分富有了,願大家都有好眠。

巴菲特的關鍵投資決策/彼得.林區
彼得.林區(Peter S. Lynch) 富達管理研究公司副董事長

  一九八九年初,我在家的一個週末夜晚,電話鈴響了。我們當時十一歲的次女安妮,第一個接起電話。她告訴我是華倫.巴菲特打來的,我想這一定是開玩笑。打電話來的人開口說:「我是來自奧瑪哈的華倫.巴菲特(好像怕我會把他與其他的華倫.巴菲特搞混似的)。我剛看完你的書,我好喜歡它,而且我想要引用你的一句話在波克夏公司的年報裡。我老是想寫一本書,但是從未開始。」他說話非常地快速,言語中充滿了狂熱,在十五或二十秒內說了大概有四十個字,包括一些大笑和哈哈的笑聲。我立即同意他的請求並和他談了五至十分鐘。我記得他最後說:「如果你到了奧瑪哈,卻不過來拜訪我,你將會在內布拉斯加州名聲掃地。」
  顯然我不想在內布拉斯加州名聲掃地,約六個月後,我依他的囑咐前去拜訪。巴菲特讓我參觀他辦公室的每個地方(不須花很長時間,因為他工作所需就塞在小於半個網球場的地方),我對所有十一個員工打聲招呼。在那裡看不到一部電腦或股票行情終端機。
  大約一小時以後,我們到了當地的一家餐廳,我在他的指引下,吃了一客非常棒的牛排和三十幾年來第一次喝到的櫻桃可口可樂。我們討論到孩童時期的工作經驗、棒球和橋牌,並對我們過去曾經投資的公司交換意見。巴菲特或討論、或回答波克夏(他從不稱他的公司為波克夏海瑟威)擁有的每一種股票,以及相關的操作問題。
  為什麼巴菲特是歷史上最優秀的投資人?他做為一個個人、股東、經理人和一家公司的所有者是什麼樣子?波克夏海瑟威年報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他要花這麼多心血在這裡?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為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我直接和他討論,並且重讀那最後五年的年報和他早期當主席時的報告(一九七一和一九七二年的報告各只有兩頁的文章)。除此之外,我也和九個在過去四到三十幾年來,曾與巴菲特有密切關係的人談過,他們和他分別有不同的關係,並各有不同的觀點,這九個人分別是:傑克.波恩(Jack Byrne),羅伯特.丹漢(Robert Denham),唐.奇奧(Don Keough),卡洛.露米斯(Carol Loomis),湯姆.墨菲(Tom Murphy),查理.孟格(Charlie Munger),卡爾.雷查德(Carl Reichardt),法蘭克.朗尼(Frank Rooney)和塞斯.休菲爾德(Seth Schofield)。
  單從巴菲特的個人特質來說,這些受訪者給的答案相當一致。首先,巴菲特是非常知足的。他愛他所做的一切,喜歡與人相處,喜愛閱讀大量的年刊、季報和多份的報紙及各類期刊。身為投資人他有紀律、耐性、彈性、勇氣、信心和決心。他總是在尋找無風險或風險最少的投資。除此之外,他非常善於機率的計算,並總是穩操勝算。我想這應該歸功於他對簡單的數學計算保有持續的熱愛,也對熱中的橋牌活動保持一種積極參與的精神,以及在高風險的保險和再保險行業裡的長期經驗,所培養出的能承保高風險標的忍受力。他非常樂意接受那種血本無歸的機會小、而實際報酬卻很豐厚的冒險。他列出自己的失敗和錯誤紀錄,卻不提出任何辯解。他喜歡開自己的玩笑,卻能客觀地稱讚他的同仁。
  巴菲特是一個偉大的商業研究者,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聽眾,他能迅速準確地判斷一家公司,或一個複雜議題的主要因素。他能在短的兩分鐘內便下決定不做某項投資,並只根據幾天的研究,就判斷出現在是該進行重大投資計畫的時候。他總是隨時做好準備,就如同他在某年度報告時所說的:「諾亞並不是在已經下大雨的時候,才開始建造方舟。」
  做為一名經營者,他幾乎從不打電話召喚各部門的負責人或公司主管,反倒很高興他們不分晝夜地隨時打電話要求他做報告或提供諮。在投資某個股票,或併購一個公司的行動結束之後,他成了啦啦隊和回音響板,以棒球管理來比擬,「在波克夏我們不用去告訴一個全壘打王如何揮棒」。
  巴菲特的自學精神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最能從公開演說和使用電腦看出端倪。一九五○年代,巴菲特投資一百美元去上卡內基課程,他說:「這麼做,不是為了讓我在演說的時候雙腳不會發抖,而是要學會,當雙腳正在發抖的時候,還能繼續發表演說。」在波克夏的年會裡,面對一千多名聽眾,巴菲特和孟格同坐在講台上,在沒有講稿的情況下,他發表演講並且回答問題,這讓威爾.羅傑斯(Will Rogers)、班哲明.葛藍姆、金恩.所羅門(King Solomon)、菲利普.費雪(Philip A. Fisher)、大衛.萊特曼(David Letterman)和比利.克里斯多(Billy Crystal)等人十分開心。而為了能夠多玩橋牌,一九九四年年初,巴菲特學習使用電腦,如此他便能夠經由網路,參加來自全國其他地區玩家的牌局。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將開始從電腦網路上擷取數以百計的電腦資料和訊息,做為投資研究的參考,這些資訊服務現今隨手可得。
巴菲特強調成功投資的重要因素,取決於企業的實質價值,和支付一個合理划算的交易價格。他不在意最近或未來一般股市將會如何運作。他在一九八八年和一九八九年購買了十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這些股票在過去六年上漲了五倍,而過去六十幾年來則陸陸續續共漲了五百倍。過去三年,他靠可樂的股票將手中的錢變成了四倍,他更計畫在未來的五年、十年和二十年內賺更多的錢。一九七六年,當GEICO(政府員工保險)公司的股票從一股六十美元下跌到兩美元,且一般人都認為其股價絕對會降至零的時候,他反而大量買入,成為GEICO主要的股權所有者。
  一般投資人如何應用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呢?巴菲特從不投資他不了解的企業,或是在他的「競爭優勢圈」(Circle of Competence)外的企業。所有的投資人都可以在投入大量的時間後,獲得或增強他們的「競爭優勢圈」,不過先決條件必須是:圈內的、是自己專精或樂於研究的產業。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不一定每次都得分毫不差,正如巴菲特說的,在他四十年的職業生涯裡,只有十二個投資決策,造成他今日與眾不同的成功地位。
  如果能強迫投資人更謹慎透徹地做好投資研究,則只要專注於持有少數幾種股票,便可以大大降低投資風險。通常,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波克夏普通股持股,僅由五種不同的有價證券組合而成。《勝券在握》一再明白強調一個原則:當大企業有暫時性的麻煩或股市下跌,並創造出有利可圖的交易股價時,應進場買下這些大企業的股票。不要再試著預測股票市場的方向、經濟情勢、利率或選舉結果,並停止浪費金錢在以此糊口的人身上。研究公司的現況和財務情形,並評估公司將來的展望,當一切都合你意的時候,就買下它。許多人盲目投資,從某方面來說,這就像通宵玩牌,卻不曾看清楚手中的牌一樣。
  當GEICO的股價降至每股兩美元,或當許多專家都認為富國銀行(Wells Fargo)或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公司的情況很糟,使得投資人的信心備受打擊時,很少投資人會有知識和勇氣下決心去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然而,巴菲特所買的卻是獲利紀錄良好、經營得法的公司,而且在市場上是強勢獨占的企業,例如,首都城/美國廣播公司(Capital Cities/ABC)、吉列(Gilette)、《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聯合出版社(Affiliated Publications)、聯邦住宅抵押借款公司(Freddie Mac),或可口可樂(其中可口可樂已替波克夏賺進六十億美元的利潤,或六十億美元的股東權益)。
  除波克夏的股東們一直接受其指導之外,巴菲特也利用波克夏年報讓一般大眾成為更佳的投資人。提到他的家庭,他是報紙編輯的後裔,而他的姑媽艾麗絲則是任職公立學校三十幾年的教師。巴菲特喜歡從事企管教學和著書工作,尤其是投資方面。二十一歲時,他自願在奧瑪哈的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教書。一九五五年,還在紐約工作的時候,他在斯卡斯戴爾中學裡教授有關股票市場的成人教育課程。從一九六○年代末至一九七○年代的十年裡,他免費替克萊頓大學上演講課程。一九七七年,他任職於小艾爾.商默所領導的一個委員會,大力向證券交易委員會鼓吹須致力於要求企業資訊透明化。在他參與此委員會之後,一九七七年後期和一九七八年初期所出版的《一九七七年波克夏年報》,在內容上有了大幅改變。內容的格式比較類似於那些他從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九年所寫的合夥人報告。
  從一九八○年年初開始,波克夏年報開始告知股東們控股公司和新投資的績效,並提供最新的保險和再保險產業的狀況,同時(自從一九八二年以後)也列出了有關波克夏想要併購之企業的標準。這報告提供了許多例子,並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寓言和隱喻,解釋投資股票時的騙局和禁忌。
  巴菲特替波克夏未來的績效設定了很高的標準,從長期來看,他希望公司的實質價值每年能逐漸增加百分之十五,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九三年,除了他自己以外沒有人曾訂下如此嚴格的標準。他曾說公司的規模愈大,想維持這個標準也愈困難,但總是有機會的,波克夏一直保有許多現金以備隨時投資所需,而且公司每個年度的現金也一直保持成長。他的信心可由一九九三年的六月份年報第六十頁最後幾個字看出,「波克夏從一九六七年以後,還沒有配發過現金股利。」
  巴菲特曾提過他一直想寫一本有關投資的書,希望能在未來付諸實現。然而,在那之前,他的年報內容充滿著類似十九世紀作家如:艾倫坡(Edgar Allen Poe)、謝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y),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等人的連載小說文體。一九七七年到一九九三年的波克夏年報,就像是巴菲特要寫的這本書裡的十七個章節。同時,我們現在有了《勝券在握》這本書,海格斯壯不僅刻畫了巴菲特的職業生涯,而且舉例說明他的投資技術和方法是如何形成的,同時提及在這過程中,對他有重要影響的人物。
  本書也細述了造成巴菲特無與倫比成就的關鍵投資決策。同時揭示了一位不斷創造財富的投資者,他的思考方式和哲學觀以及他的生財之道。無論其財富多寡,對任何人而言,它都一樣有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r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