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睡覺大師選股原則第一位介紹的就是彼得.林區,因為這位投資大師對我的股票投資有很大的影響。不過,當時只是簡略地介紹了快速成長型的選股原則。稍後會陸續分享自己整理的巴菲特相關心得,等告一段落,再找機會完整介紹彼得.林區的選股原則。

彼得.林區幫你選股
文/高行 財富人生第21期 2008年1月1日

2000年,許多投資人可能記憶猶新,當年由美國新經濟一手催生的網路泡沫終於崩盤,網路與科技股應聲倒地,依賴美國市場甚深的台股自然無法置身事外,大盤由當年2月間的萬點高峰點直直落到年底的4,600多點,重挫50%以上,投資人哀鴻遍野。
即便股災當頭,台灣經濟資訊副總吳昇龍卻顯的老神在在,倒不是他空手沒有進場而逃過一劫,而是他當時恰巧由彼得˙林區的著作中,整理出五項可量化的選股標準,從千檔台股中篩選出五檔投資組合,儘管當年台股應聲倒地,但他篩選出的投資組合卻足足上漲了24.69%,逆勢擊敗大盤。
「彼得˙林區的選股模式有項令人讚嘆的特點。」,吳昇龍表示,「往往有很大機會擊敗大盤,尤其是在整體市況不佳的情況下。」應用在台股身上,似乎也是如此。

逆勢成長的傳奇
彼得˙林區是何許人也?80年代晚期,當時不過30出頭的他,完成了基金界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進而躍升為可全球最著名的投資大師之一。
彼得˙林區之所以紅遍全球,理由很簡單,他在1977年5月起擔任富達旗下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的基金經理人,操盤的13年間,資產規模由2千萬美元一路增長至140億美元,膨脹足足700倍之多,成為當時全球模最大的基金,投資人數高達百萬之眾。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13年間每年平均報酬率達29%,平均每年擊敗大盤績效13個百分點。
事實上,在1977年至1990年間,並非是美股大狂飆的時代,彼得˙林區所創下的驚人績效,至今仍被視作基金界的傳奇,不過,他的選股方式非但不是什麼秘密,僅應用相當基本的選股原則。

由下而上的策略
很多投資人會先問大盤好不好,再決定是否要進場,但在彼得˙林區的觀念中,市場時機似乎和成功的投資沒有必然的關係。他曾經作了個小實驗,測試市場時機是否是有效的策略。
假設一名投資人在1965年至1995年的30年間,每年都在年度最高點的時機投資1,000美元,他獲得的複合報酬率為10.6%,另一名投資人同樣在30年間,但是在每年的年度最低點投資同樣金額,而他的複合報酬率則為11.7%。
第一位選擇在最壞時機進場的投資人,相較選擇最佳時機進場的後者,報酬率相差不過1.1個百分點。彼得˙林區認為嘗試預測市場短線波動的努力,在實際收穫上似乎微乎其微,倒不如多花些時間在挑選個別公司,如果一家公司夠強,股價勢必跟著水漲船高,投資人也會賺得更多,他的投資觀也因此轉向尋找他所謂「偉大的公司」。
茫茫股海中,哪些屬於「偉大的公司」?彼得˙林區自有一套選擇的哲學。根據他的說法,偉大的公司要靠偉大的工具篩選,而這些偉大的工具就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眼睛、耳朵和常識,因此他通常都只買他看得懂的股票。

街頭訪談的必要
彼得˙林區對他總是能街頭上嗅出新的股市投資思維感到非常驕傲,逛逛百貨公司或超市、和朋友、家人們閒聊、或看電視、報紙時,都能從中獲得第一手訊息,就這點來說,幾乎每個人都能做到。
「消費者至少代表美國三分之二的GDP。」他指出,「幾乎所有的股票市場都是在做你的生意,對個別消費者而言,如果某些東西吸引你的注意,同樣也能激起你投資的興趣。
不過,第一手觀察以及街頭探訪,僅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畢竟投資不像奇聞軼事般有趣就行。彼得˙林區特別強調,在心中激起偉大投資概念的火花後,緊接著最要緊的事,就是勤奮並大膽的作功課。在他的著作中,透露出幾項具備投資價值股票的基本條件。

偉大股票的條件
銷售比例:如果某項產品或服務一開始就激起你的興趣,你必須先確定這項產品具有高比例的銷售量,如此才具有意義。倘若偉大的產品或服務僅占一家公司5%的銷售比例,對公司的基本面就不致產生邊際效益。
平均盈餘成長率和本益比的比值:這項公式主要檢視一家公司的盈餘成長是否將挹注在股票價格的預期。每個投資人都嚮往找到一家成長力道強勁的公司,不過盈餘的成長是否會落實到股價成長上,卻往往是兩回事,這項公式的比值若大於或等於二,就代表了該公司盈餘成長實質帶動了股價成長,彼得˙林區認為這是他選股中最重要的公式之一,幾乎不會有錯誤。
偏好擁有高現金部位、低負債比的公司:彼得˙林區認為,擁有強而有力的現金流以及謹慎的資產管理的公司,面對環境變化時將擁有更多的選項面對景氣變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rry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